当前位置:全本小说>女生小说>大明徽商,纵横四海> 第185章 取复社而代之 似此星辰非昨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5章 取复社而代之 似此星辰非昨夜(2 / 2)

夏允彝后来也跟陈子龙一样,考中了崇祯十年的进士,并做了官,所以他的儿子夏完淳便也被并称到了复社六公子中。

夏完淳也是个抗清的民族英雄,明亡之后,其十四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夏允彝一起参与抗清。后来夏允彝兵败自尽后,夏完淳又与陈子龙一起联合,继续奔走抵抗。

后来夏完淳兵败被俘,时年方才十六,当时洪承畴因为夏完淳年幼,欲为其求情开脱,但夏完淳却对洪承畴痛骂不止,从容就义。

陈子龙在原历史上曾与方以智并称作复社六公子,自然关系十分交好,甚至陈子龙还曾专门为方以智写过一首诗,名为《遇桐城方密之于湖上,归复相访,赠之以诗》。

诗曰:“仙才寂寞两悠悠,文苑荒凉尽古丘。汉体昔年称北地,楚风今日满南州。可成雅乐张瑶海?且剩微辞戏玉楼。颇厌人间枯槁句,裁云剪月画三秋。”

所以两人眼下能够一见投缘,相谈甚欢,也是原本就有的缘份。只不过随着江河薪华社的成立,让两人得以更早结识。

也不知有了他的薪华社后,将来是否还会有复社的成立与出现。

现在连方以智与陈子龙这两个原本的复社六公子之二,并且属于复社中坚力量的两人,都已经加入了薪华社。再以薪华社的发展趋势与扩大规模,他日未必不能取代历史上原本的复社。

复社的成立,实际上是张溥联合了当时的十几家文社一起共同成立的。而其中便包括陈子龙的几社与方以智的泽社,所以在原本历史上的这两人,都属于是复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骨干。

不过眼下的文社、诗会等,并没有太多严格要求,也不止能加入一个。所以将来如果还会有复社,说不定这两人也仍会加入复社。

甚至说不定张溥将来在成立复社时,也会力邀他的薪华社合伙加入。但江河却对有小东林之称的复社不太感冒,他也不想跟东林党人牵扯上太多关系。

今时已不同往日,人的想法与看法,也是随时会变的。原本他对加入任何的诗社、文社等,还兴趣不大。但现在既然已经机缘巧合下创立了自己的薪华社,并且随着今日薪华诗会的成功举办,薪华社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便也让他改变了原本的想法。

他现在倒是对于取复社而代之的兴趣更大了,张溥所能够做到的事,他未必做不到,甚至会比张溥做的更好。待得将来,说不定张溥与张采这娄东二张,也都会加入他的薪华社。

众人谈罢了正事后,便兴高采烈地喝酒庆祝。喝到兴头上时,陈子龙忽然提议,让江河也作首诗,弥补他在诗会上未能作诗的遗憾。

江河闻言,当真想往陈子龙嘴里塞只大猪蹄子,堵住他的嘴。他今日在诗会上没有作诗那是遗憾吗,那是他压根儿就不想作。可惜这话他自然不好直说出来,心里也十分无奈。

见众人都把期待的目光瞧过来,江河心知今日这首诗怕是逃不了了。当

“好吧,既然卧子与诸位坚持,那小弟就献丑了!”见逃不过去,江河只好十分无奈地答应。同时脑子里开始迅速搜索,是否有能够应景可用的诗词。

故作沉吟地想了半晌后,江河举杯对向窗外,开口吟道:“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这首诗却仍是清朝诗人黄景仁的一首诗,也即那个北宋黄庭坚的后人,上次他在黄山作的那半首九龙瀑,也是来自黄景仁。

只可惜那首诗他只记得那两句,便只好作了两句,后面的两句,还是王微为他补上的。

眼下这首诗,是黄景仁所作的《绮怀十六首》中的第十五首。实际上这四句之后,后面还有四句,乃是“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但这后四句就显然不合他的心境与应眼下的景了,故而他便只取了前四句,仍是半阙。但只作四句,也可当作是绝句。

黄景仁所作的这《绮怀十六首》,皆是情诗。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这第十五首,尤其“似此星辰非昨夜”这句,乃是后世曾被传诵的名句。

前面这四句,也勉强符合他现在的情况与心境。他现在正与王微在一起,倒也是适合写情诗的。

而这个情况其他人不知晓,江天一却是清楚的。所以在江河吟罢后,江天一便立即联想到了,江河这首应该是为王微所写。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首风露立中宵。”陈子龙听罢后,重复念了下后两句,立即佩服地赞叹道:“好诗,好句!”

其他人听罢,也立即跟着纷纷称赞。这首诗能够在《绮怀十六首》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尤其“似此星辰非昨夜”这句,又能成为传诵的名句与金句,自然是有其出众之处。

所以此时众人的称赞,也都是发自肺腑地真心称赞,就连李雯也忍不住称赞了几句。

江河听罢后,立即笑着摇头道:“惭愧,不敢当,比起舒章兄的那首《醉月滩怀李白》,还是逊之远矣。”

李雯道:“其实诗不在长,有金句方能让人记住与传诵。汉生兄这首诗虽简短,可单是‘似此星辰非昨夜’这句,便可称得上是点睛之笔,有金句之象,小弟也是十分佩服的。”

“不敢当,不敢当!”江河当下,自然还是连忙客气了几句,表现的十分谦虚。

而且他也不敢不谦虚,毕竟都到明末了,能抄的诗十分有限。并且还要在其中挑选刚好能够应景的,也是十分不易。

他可不像其他穿越更早朝代的前辈,以及穿越异世者,那么诗库丰富,有人能当场吟诗三百首,单人独展盛唐风华。

清诗有名的本就不多,他前世听闻与记得的则更少。再在这其中里面挑选应景可用的,也就更加不多了。满打满算,估计也就几十首可用,他自然是要十分珍惜,毕竟用一次就少一次,不敢太过浪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全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