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八吉日,天朗气清,紫禁城内外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立后大典的日子终于到了。
清晨,整个皇宫笼罩在一片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朝臣一早也都来到了皇宫之中站在那奉天殿的前面。
随着悠扬的钟声响起,身着龙袍的周喻在内侍的簇拥下缓缓登上奉天殿的龙椅御座。
按照顺序,先是由礼部官员高声宣读册后诏书昭告天下,新皇后要先向御座上的周喻行跪拜大礼,再由礼部官员引导完成一系列繁琐的礼仪,包括奉册宝、行六肃三跪拜礼等等。
做完这些那才算是正式成为了皇后,有资格站在皇帝身边与皇帝一起接受百官的朝拜。
但即便是皇后也没有资格说什么共治天下,特别是在周喻这一代,后宫但凡敢干涉朝政即便是皇后,周喻也会毫不犹豫的将其处死换一个更懂事的皇后上来。
皇后最大的作用除了充当国母之外那便只有一个管理后宫的权力,哪怕是皇室宗亲的管理最多也就只有建议之权,对于朝政那最好是建议都不要去做,周喻是绝对不会允许后宫中的任何女人干涉朝政的。
接下来就是周喻带领皇后百官一起祭天祭祖,甚至还多了一个祭拜英陵的步骤。
这一天周喻的装扮也很隆重,身着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神情淡然。
文武百官在得到命令之后进入奉天殿,站在两侧恭敬地等待着仪式的开始。
随着礼官一声高呼,整个大殿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殿外。
杭贵妃身着华丽的凤袍,头戴凤冠,在宫女的簇拥下缓步走入大殿,她的步伐轻盈而端庄,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目光温柔而坚定,就这么一个出场杭贵妃其实也是准备了许久。
周喻看着杭贵妃一步步走近,脸上带着微微的笑容。
直至杭贵妃在周喻面前停下,微微欠身柔声道:“臣妾参见皇上。”
周喻抬手虚扶:“爱妃请起,今日之后你便是朕的皇后,望你能母仪天下为后宫表率。”
杭贵妃抬起头,眼中满是感激与郑重:“臣妾定当谨遵皇上教诲,恪守本分,为后宫之表率,不负皇上厚爱。”
周喻点点头:“赵要。”
赵要双手举着一封圣旨站出来,打开后高声宣读立后诏书,正式宣布杭贵妃正式成为大明的皇后。
杭贵妃,不,应该说是杭皇后跪下开始给周喻三拜九叩,一是感谢二是提醒。
直至杭皇后重新站起来,文武百官也纷纷跪在地上齐声高呼:“臣等恭贺皇上,恭贺皇后娘娘,愿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在大殿中要做的事情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到太庙去祭天祭祖,时间可以说是相当的紧凑。
但这次的祭祖情况还有所不同,因为周喻手中多了一样曾经都不曾出现过的东西,那便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的出现不知道震掉了多少人的下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几个字的意义在这个时候被实质化,什么叫做真正的天命所归,如今每一个人都能真正感觉到那种历史车轮撵过来的感觉。
不止是大明,就是那些前来观礼跟着磕头祭天的外邦使节,此刻也都有一种看见祖宗又站起来了的感觉,心情复杂得不要不要的,之前是我给你面子有求于你叫你一声爹没问题,但现在这TM的是变成了真正的活爹了啊。
在于谦的眼里,就一个传国玉玺的出现作用顶得上三十万大军,一点都不吹牛的那种,至少在周喻这里,天命所归将会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天下从现在开始将会稳如泰山,就这么一个传国玉玺便能让全天下的读书人死心塌地。
太庙前周喻双手捧着传国玉玺缓步登上祭坛,而杭皇后紧随其后,神情恭敬而肃穆。
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紧紧追随着周喻的身影,更准确的说是周喻高高捧起的传国玉玺,心中无不震撼。
周喻可是专门安排能让所有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亲手捧着传国玉玺从位列两侧的大臣们中间走过,故意将手中的传国玉玺展示给他们所有的人看。
就算有人一开始没认出来,但也架不住有人会将传国玉玺的事情点出来,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
祭拜结束后天色渐暗,宫灯也接连点亮,不仅有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也有极为特殊的闪亮明灯,灯光珠光把整个皇城笼罩在一片柔和清亮的光辉中。
白天册封祭祖,晚上则是杭皇后以新晋国母的身份设宴招待百官及其家眷。
百官宴席于乾清宫,而家中女眷则被安排在了皇后的坤宁宫,乾清宫前面周喻和杭皇后并坐一起,而在后面则是由贤妃李香凝和悦嫔张清婉共同主持。
而到了第二天,周喻带着杭皇后和方便出行的后宫嫔妃以及皇家子嗣出宫,率领百官将士们又前往英陵祭拜,终于是完成了全部的大典流程。
在从英陵离开返回京城的马车御驾上,杭皇后看着刚上车就拿起折子看起来的周喻,起身来到周喻身后温柔的给他捏起了肩膀。
杭皇后指尖微微用力,动作轻柔娴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景。
周喻虽然专注于手中的奏折,但肩膀上的舒适感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
“皇上,因为臣妾让皇上忙碌着实让臣妾有些难受。”杭皇后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心疼:“皇上不如好好休息休息,回去后再看这些折子也不迟。”
周喻微微侧头看了她一眼,淡淡笑道:“无妨,你为了大典也忙碌这么久,车上就好好休息不用给朕按摩。”
杭皇后轻轻摇头,手上的动作依旧温柔:“臣妾也不累,臣妾只希望你能多保重龙体不要太过操劳。”
全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