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几乎没有人再有心思考虑如何继承先辈的智慧,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已谋取好处。
政务上的繁重负担,已让大多数官员感到身心俱疲。
尤其是在应天城中,情况更是如此。
通政使司知事张苑博,在同僚们眼中被视为朝廷未来的新星。
年轻本身并不是全部的优势,更关键的是他身后支撑着的那股势力。
前任通政使司知事许星阑,在调动后不久,即升至五品郎中。
尽管官位级别并不特别高,可许星阑实际掌握的力量,足以辐射整个明朝文官系统。
大家都知道,只要下次三年一度的京察到来,许星阑定能晋升吏部侍郎,继续掌管文选事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控一个完整的吏部。
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大明吏部的头号位置将会落入许星阑之手。
仅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能从普通官员成长为正二品的大员。
这样快速的升迁路径,即便是放眼全天下近3万名官员中也十分罕见。
因此,作为许星阑后任者的张苑博,其未来显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从北征行动告一段落后,关于张苑博可能被调任吏部或者是直接升职成为九卿之一的消息,便流传开来。
无论是哪种结局,都预示着他将拥有光明的前程。
可是。
对于张苑博本人而言,当前的状态却可以用分身乏术来形容。
他渴望自已能够将一天变成两天使用,一人同时处理两份工作。
大明日益强盛之时,他的工作量却愈发沉重。
第一缕阳光洒向应天之际,张苑博就已经手捧一夜之间积攒下来的文书,现身于通政使司门前。
“张知事,今儿个怎么比昨天还来得早。”
衙门前的差役,笑眯眯地看着走上台阶的张苑博,热情地迎上前去,从他怀里接过那一叠公文。
张苑博打了个哈欠,拱了拱手:“多谢了。只是因为本人办事慢,只好提前来衙门处理事务。”
差役闻言一笑,知道这话不过是自谦之词。
把张苑博送进了知事的班房后,差役便说要去给他沏茶等事宜。
张苑博照例道了声谢,随后坐在桌前开始整理带来的公文。
等到外面的日光渐亮,能参与早朝的官员们都陆陆续续回到通政使司衙门,这儿才真正变得忙碌起来。
而此时也正是张苑博外出的时候。
随着一桩桩紧要政务文件被呈送到张苑博面前,归类工作也随即展开。
需发往各地的文件,由快马迅速沿官路传递出去。
至于送往京城各部院的,则根据情况紧急程度,或交给手下人,或由文书、吏目甚至他自已亲自送去。
当最后一份公文被分派完,所有人都离开衙门。
张苑博这才拿起几份需要自已亲自送达的重要文档,抱在手中。
“张知事,今天衙门厨房要做小炒牛肉、红烧鸡再加上几样时令蔬菜,您可别耽误饭点啦。”
门口差役对着远去的张苑博高喊一声。
张苑博头也不回,只是举起手摇了摇作为回应。
全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