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则是直接把顾学州安排在了崇正书院的学舍。
他现在已经成为了焦竑的得意门生。
又成为了崇正书院的算学助教。
便是这些学生们见了顾青,都要施礼,称之为顾助教呢!
他自然是可以把顾学州安排在这学舍里面,住上个把月,等到府试结束之后,再回去。
至于吴显、徐杰、王远等春风学堂的学生,只能是住在去年那城西坊间的客栈里面。
并不是顾青不愿意关照他们,而是崇正书院的学舍本来就不多,这几日,也有一些学院夫子们的亲戚家子弟,也会过来,大家都挤在一个学舍房间里面,也就没有多余的房间了。
不可能让学生去三殿那边和夫子们挤一个房间吧?
这府试可是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呢!
顾学州也确实是饿了。
书童端来的饭菜,他是大口大口地吃着。
顾青则是整理了一下顾老头、顾陈氏让顾学州带过来的一些衣服、零嘴、腌菜什么的。
这种感觉也很微妙。
前世的时候,他也见到过,每到了年后,那些离开家去城里上班的人。
后备箱里面总是会放着许许多多,父母准备的心意。
也有人,车到了城里,发现后备箱的猪油漏了一车,也有花生油漏了一车的。
又或者是,手中直接提着一个胶桶,里面放着方便袋,装着油炸食品、腌菜、青菜、土特产等。
满满的家乡的味道。
等到收拾好了。
顾学州也吃完了饭。
顾青就带着他在崇正书院逛了逛,让他熟悉一下崇正书院。
有一些地方,是他能去的。
有一些地方,是他不能去的。
并不是说崇正书院还有禁地什么的。
而是想一殿那边,有着山水庄园,还有一些亭台楼阁,里面都是应天府的一些乡绅喝茶聊天的地方。
顾学州才来崇正书院,并不知道这里面的一些规矩。
若是冲撞了某一位乡绅,不太好。
除此之外,自然还有藏书阁了,这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崇正书院的夫子和学生,才能进入。
熟悉了一番崇正书院之后。
顾青则是又去学堂,给学生们讲述算学。
等到课堂结束。
他又带着书本,去了另外一个学堂学习。
毕竟,他现在的主要身份就是崇正书院的学生,要学习四书五经,还要学习其他的经书内容。
院试的考试和县试、府试差不多,一共是两场,正试和复试。
而乡试的考试内容就多了。
乡试一共分为三场,而每一场都需要三天。
崇正书院之中就有一些通过了院试的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增生也都获得了秀才之名。
在明朝,可不要把秀才不当一回事儿。
秀才已经拥有了见到知县而不跪拜的规定,不仅如此,还能免除徭役赋税,还会领取钱粮。
顾青要学的就是院试、乡试、会试的内容。
说白了。
这崇正书院就相当于是前世的几个大型考公培训机构,专门就是为了考公培训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的。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读书就是为了科举。
只要是过了院试,成为了秀才,那就算是直接翻了身,进入了士大夫阶层了。
而若是没能通过院试,那就相当于是顾老大。
一个童生的名声,在顾家村还有一些用,出了顾家村,那也就仅仅是一个读书人。
身份上,也就比一些三教九流、凡夫俗子要高贵那么一点儿。
可是,高贵又有个屁用。
顾老大还不是连饭都吃不饱,整日里向顾老头伸手要钱?
顾青去学堂听课。
顾学州则是在学舍里面读书。
距离四月十八的府试,也已经没有多长时间了。
他必须要在这三十天的时间内,能做到对《孝经》、《论语》两经倒背如流,并且还要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
再然后,就是杂文、策论这两个能够刷下来很多很多学生的考点了。
等到了第二天。
顾青带着顾学州去了他们当初在南湖那边读书的凉亭。
崇正书院距离南湖并不远。
而吴显、徐杰、王远等人就要天还没亮,便早早起来,走路到南湖那边,占好位置。
“顾青兄!”
吴显等人见到顾青,便连忙迎了上来。
自从去岁一起参加府试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了。
顾青回到春风学堂的时候,吴显等人也已经解馆,回家过年。
“吴显兄、徐杰兄……。”
双方一见面,寒暄了一下。
顾青则是直接给他们讲述府试需要注意哪一些事情,然后就着重在杂文和策论。
“在某看来,论点是文章的灵魂,是对某个问题的看法或观点。明确论点可以使文章有明确的方向。”
“而这个点,最好能够紧跟时事,比如今年的徽州丝绢案,此案之经过是这样的……。”
顾青简洁地讲述了一下徽州丝绢案的过程,以及朝廷实施的新政。
全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