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茶杯放到茶几上,两人在沙发上坐下。
“我想你应该也考虑过,那就是冯娜娜的男朋友当时一直都在看直播,并在评论里给冯娜娜下一步指示。”林霜柏说道,养伤期间沈藏泽只把调查资料共享给他,基本没怎么跟他讨论过案情,这也是蔡局的意思,让他在出院前先别参与到调查中,“至于炸弹的控制权,我一直都怀疑,并不是真的连接冯娜娜的手机程序。”
“是,我让信息技术部的小李对当时可疑的评论都进行了追踪调查,但是,追查结果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至于引爆炸弹的控制权,我跟你看法一致,冯娜娜的手机程序百分之八十的概率是幌子,而且恐怕冯娜娜自己并不知道,一旦她和江瑛身上的炸弹被引爆,会有另外一对无辜的母子跟她们一同被炸死。”沈藏泽跟林霜柏的看法基本一致,在整个过程过冯娜娜一直都有在留意评论,比起想看网民的反应,在等待指示的可能性显然更高。
也因此,虽然排查工作量巨大,然而信息技术部的技术人员还是加班加点对当时进入直播间评论的人进行了排查追踪,虽说是把可疑的评论都定位出来进行调查,可实际上所谓的可疑评论范围模糊,技术人员只能硬着头皮跟支队的几位刑警一起进行排查,熬了一个多星期,最后却还是一无所获。
“对方跟冯娜娜之间必然有提前设定过只有他们彼此间能懂的暗号,而且是冯娜娜一眼看到就能明白。”林霜柏分析道,直播时评论刷新速度非常快,如果不是一眼看到就能明白的话,其实很容易被忽略,并且若是重复发一样的话语,也同样容易引起怀疑,“一般而言,没有接受过特殊训练的人会下意识选择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物件、文字、去过的地方或是回忆来设定暗语,冯娜娜的情况是情侣,那么暗号就有可能是两人之间相识纪念日、交往日又或是一起去过的地方等。”
“我让技术人员重点排查过评论,没有出现像是日期时间数字一类的评论,至于类似地名的评论也排查过,没有发现。”沈藏泽有些无奈地摇头,“我们手上的线索实在太少,对冯娜娜的了解也不多。冯仁杰提交的恐吓邮件和后续再提交的在他们家邮箱发现的恐吓信,也只能确定犯罪者是当年经济案的受害亲属。”
恐吓信用从当年报导经济案的新闻报纸上剪下来的字粘贴制作而成,制作者很小心,并没有留下半点指纹,能从信上提取到的只有冯娜娜和冯仁杰自己的指纹,并且信件在邮箱里放置了很长时间,冯仁杰表示自己当初根本没去看过信箱,恐吓信是由冯娜娜去信箱拿出来给他的。
对方从头到尾,都没打算掩饰自己是经济案受害者亲属的事实。
“你认为,是单人作案还是团体作案?冯仁杰的身份爆出后,微博一连好几天都有相关的爆词条,虽然很快就被压下去了,但网上的舆论,很明显有导向,并且很多人都发微博表示自己是当年的受害者。”林霜柏说道,他一直都在关注网上的舆论,一直压不下去的各种消息,很明显有人在幕后操纵。
“我的看法更偏向是有主犯和从犯,主犯是策划主导并主动接触冯娜娜跟她恋爱进而控制她的人,从犯则是爆炸案当时那些发照片视频以及之后不断在网上发帖发微博称自己是受害者,极力鼓吹找出当年经济案其他涉案者的那些人。这不是单纯的团体作案,是一个人计划了一切后,利用其他人来实施一切,到最后可能他的手上还干干净净,最多只能判他一个煽动他人犯罪。”沈藏泽从调查开始就认为这起案件的性质很恶劣,起头人相当于是在报私仇,将部分当年的受害者通过网络联合起来,利用公开当年的经济案来掀起舆论,将自己的犯罪行为正当化。
任何理由,都不能也不应该让带着恶意的犯罪行为正当化,而报私仇更是,一旦开了这个口,就等于是在破坏法律和社会秩序。
所以无论冯仁杰有多罪大恶极,在爆炸案里他都是受害者,而他的妻女乃至情人儿子,都不该在成为报复牺牲品后,还要被舆论评价一句“冯仁杰活该”或是“冯仁杰罪有应得”一类的话。
“我不认可用舆论给人定罪,用舆论去评判事件,更遑论是利用舆论来报复杀人后还要用舆论将犯罪行为定义为是惩恶的正义,这是在宣扬仇恨同时破坏法律,舆论有力量,可这份力量一旦用错了,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沈藏泽字句沉重,这是这个案子令人发指的部分,造成的影响更是恶劣,直播自杀最后在直播中引爆炸弹已经是给网络蒙上死亡阴影,之后还持续用舆论引导传播仇恨。
全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