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斯与孟孙氏早有联络,在车夫林虎的拼死冲锋下。
车驾冲破了阳虎的护卫,逃入了孟孙氏的地盘。
阳虎见季孙斯逃走,他暂时又击败不了孟孙氏的家臣公敛阳,于是立马转头劫持了鲁侯宋以及叔孙氏族长。召集自己的私兵继续抵抗。
然而阳虎的私兵还没有召集齐,公敛阳就已经到了,他也不管阳虎手上的人质,直接发起进攻,击败了阳虎。
阳虎抛下人质,退到了曲阜郊外。
他料定三桓忙着安定国都局势,没有胆子追他,还在郊外吃完饭了才撤离。
等三桓缓过来后,才继续追击阳虎,阳虎又出奔齐国。
他建议齐侯杵臼出兵攻鲁,趁机让鲁国臣服,齐侯杵臼被说动了。
齐国的卿大夫,都非常不喜欢阳虎,毕竟分地盘的人,还是少一个为好。
鲍氏族长鲍国连忙劝谏道。
“国君,阳虎这厮,当初季氏对他那么好,他却差点杀掉了自己的主人。”
“现在您比季氏富,齐国也比鲁国强,他劝您攻鲁,怕是想让齐师疲敝,趁机施展自己的阴谋,篡夺齐国!”
“鲁国刚赶走了阳虎这个祸害,您却收留了他,难道是要自取其祸吗?”
听的齐侯杵臼都害怕了,于是连忙逮捕了阳虎,结果逮住没多久,很快就让阳虎跑了。
他一路跑到晋国,晋国的赵鞅自恃自己本领高超,能降服住阳虎,于是收留了他。
孔丘听说了这事,发动嘴炮攻击,预言赵氏马上就要大乱。
众所周知,春秋预言者众多,个个未卜先知、
但预言失败的可不多见,然而很不幸,孔丘的这次预言完全失败。
阳虎在赵鞅的手下,反而兢兢业业,使得赵氏愈加强大。
孔丘虽然在阳虎之事预言失败,不过他的春天终于来了。
天子匄二十年,鲁侯光和季孙斯任他做了司寇,权摄相事。
他跟着鲁侯光去与齐国参加会盟。
齐侯杵臼因为去年攻打晋国战败,又准备先和鲁国讲和,全力对付晋国。
但他不想那么容易放过鲁国,想着鲁国手下大捞一笔。
至于孔丘,在他眼中就是个儒雅有礼的先生,一点都不勇猛。
于是他与手下的卿大夫一合计,想出了馊主意。
派了莱夷俘虏去劫持鲁侯,逼鲁国就范,顺带签订不平等合约。
然而他们的算盘完全落空了。
孔丘见莱夷人带着矛盾接近鲁侯宋,立马带着鲁侯后撤,命令随同的卫士带着兵器招呼上去。
“呵呵!这就是齐侯的待客之道吗?”孔丘冷笑道。
“我国与贵国举行友好会盟,贵国却派东夷俘虏来捣乱。”
“夷狄不可扰乱诸夏!武力不能带来友好!如此无德不义无礼的事情,贵国却依然干了。”
“这怕不是出于齐侯你这位大国君主的意愿吧!”
孔丘一方面表现出了十分强硬的态度,把齐国给骂了一遍,但又给齐侯杵臼留了台阶写下。
齐侯杵臼见孔丘这么强硬,讨不到便宜,也只好认怂,让莱夷俘虏退下了。
虽然劫持鲁侯的计划失败了,但齐侯杵臼还不想这么认输。
他又逼迫鲁国,以后齐国出兵的时候,鲁国必须以三百乘相随,又被孔丘给喷了回去。
孔丘知道齐国忙着对付晋国人,进一步把汶阳之田给要了回来。
总之夹谷会盟,齐国是一点便宜都没占到,还把汶阳之田给送回去了。
汶阳之田本是季孙氏的领地,这回季孙氏对孔丘的信任又更多了一层。
加上三桓平日都在国都上班,封地都交给家臣管理,导致家臣叛乱不断。
一旦叛乱起来,借助坚固的城墙,叛乱很难平定。
孔丘以削弱家臣,保卫三桓的由头,推行他的隳三都改革,拆毁三桓封都的城堡,恢复到《礼》允许的大小,维护的国君的权威。
由于前不久叔孙氏内部发生了叛乱,叔孙氏率先同意。
轮到季孙氏时,因为季孙氏的费邑早就被叛臣公孙不狃控制。
公孙不狃,阳虎能够上位,他出了很大的力。
阳虎被驱逐后,季孙斯怕他支持阳虎,只好继续纵容他。
孔丘最落魄的时候,甚至要去公孙不狃那做官,还被他的弟子,直来直去的子路批评了一遍。
现在公孙不狃听说季孙斯要派人来拆城墙,直接造反,攻入国都。
孔丘见公孙不狃来势汹汹,只好先带着卫兵,领着鲁侯宋以及三桓族长,逃到季孙氏的府邸内避难。
季孙氏的高台实在是防御宝器,当初鲁昭公攻不上来,现在公孙不狃也攻不上来。
叛兵见迟迟攻不下高台,士气锐减,随后被孔丘击败,公孙不狃出奔吴国。
有惊无险,最后费邑的城墙还是被拆掉了。
只剩下了孟孙氏的城墙,孔丘的隳三都计划离成功近在咫尺。★
pS:关于孔子诛少正卯这事,《左传》没有这事,最早出自《荀子》。《史记》对这事记载很简略。但其他的两汉大儒(孔安国、刘向、王充等人)就不一样了,在《荀子》的基础上,添油加醋编了一大堆,越编越长。
作者觉得此事法家味太重(虽然朱熹前的大儒们都说孔子杀的好),不像孔子风格,而且鲁国没有少正这个官职,孔子有没有权力越过三桓迅速诛杀少正卯也要打个问号,毕竟孔子只是个管家,后面打个公孙不狃孔子+鲁侯+三桓都差点全部翻车。存疑,列在这里。
孔子当的司寇已经不是卿大夫了,而是领工资的士大夫,可见官僚制已经在逐步取代世卿世禄制了。
周敬王二十二年的主要诸侯:晋定公、楚昭王、齐景公、秦惠公、宋景公、卫灵公、鲁定公、郑声公、吴王阖闾、越王允常
霸主:吴
次强:晋(六卿)、齐、秦、楚
全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