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这也是检验那些地方的人,若是数年时间都无法入籍者,直接打为奴籍。”
“而需要做的贡献,与之前大汉也是差不多一样的,各省都需要修建城池、道路等,尤其是峡南与峡北两省,港口也需要扩大,同时在合适的地方也要开展产业。
这些都是让那些人做出贡献的机会,不要拘泥于某一项。
这事你要尽快去做好,我们已经有了经验,相信会比当初还要做得更好。”
朱高煦深知,这里面肯定有那些捣乱,不服王化,我行我素的人,对于这些人,他可没有那么好的耐心,杀了震慑他人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至于让这些人去充当劳力,他也一点想法都没有,有些时候,直接震慑才是更重要的手段。
而要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怎么办?
呵,屠了或者全部用来充当劳力,大不了迁移一部分汉人过去,那个地方慢点发展就是了。
要是有不愿意入籍的,他也不拦着,也不去求,因为享受不到汉人的待遇,尤其是赋税政策,以及其他诸如教育、医疗、出行等等。
当初想这些,他可是绞尽脑汁的。
李定荣也没有对朱高煦说的反对什么,毕竟还没有入籍之前,严格意义来说,这些人还不是大汉的百姓。
既然不是大汉的百姓,还需要为这些人考虑什么呢?
为这些人去和朱高煦争执,值得吗?有这个必要吗?
大汉必然是还会继续对外扩张的,如今正好先用这些地方来试验,若是可行,那以后都可以用这套法子。
若是不行,正好还可以想其他的,为后续的扩张做准备。
两人聊了许久,安排好所有事务,李定荣才火急火燎的离开王宫。
李定荣下去后,朱高煦也顾不得休息,将朱瞻壑叫了过来。
“这段时间的监国,李定荣已经向我说了你的表现,这次做的不错。
遇到事情,勇于和李定荣私下提出自己的意见,哪怕不行,也不会损害你的威望。
每次遇到事情,都在积极的参与,用心的学习怎么处理,处理国事认真,很好啊。
看来你真的成长了,不过只是这样还不够,你依旧还需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明白吗?”
看着朱瞻壑,朱高煦很是满意,如今朱瞻壑所表现出来的,他非常的看好。
如今他只希望朱瞻壑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别在后面突然给他来一个性格大转变就好。
朱瞻壑闻言,脸上布满了笑容,胸膛都挺了挺,显得很是自豪。
得到朱高煦的夸赞,在朱瞻壑眼中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知道朱高煦的要求很高,如今却是得到了朱高煦高度的认可。
被自己所敬佩的父亲认可,是朱瞻壑一直想要得到的,现在得到了,他又怎么能不高兴,不激动。
尽管激动与自豪,但朱瞻壑还是在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他很清楚,这样还不够。
“爹,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也按照爹你说的在做。
许多事情,都是李阁老他们在解决,我更多的还是在学习。
这次也让我收获良多,许多书中所学所看,也是有了实际的体验。
我也不会因为这点事情就开始骄傲,我会继续用心学习,早日能够给爹帮忙!”
“好小子,没看错你,有这份心,是件好事,我等着你能够帮我的那一天到来。
至于接下来你要做的,依旧还是看书学习,跟着夫子完成学业。
如今你还小,学业才是最为重要的。
看书不要只是看书,要能够明白其中的精髓,更是要锻炼好自己的心性。
行了,这段时间也辛苦你了,这次所学的,别忘了,要记在脑子里。
我给你放三天假,好好休息,三天后,正式开始学习。”
朱高煦是真的欣慰,朱瞻壑还有这样的心思,他也是挺期待的。
至于还让朱瞻壑看书,目的也不是让朱瞻壑变得多有学问,而是看书学习,是真的能够培养朱瞻壑的心性。
因为起码不会让朱瞻壑变得狂暴易怒,那些是身为掌权者的大忌。
而且朱瞻壑所看所学的,也与那些读书人所看所学的不一样。
他不在乎朱瞻壑看了之后能学能戟能明白多少精髓,但他知道一点,只要心性锻炼好了,其实学业也是能够完成的。
因为心性锻炼好了,说明看书看进去了,不然不会锻炼心性。
就像前世那般,真正的那些有文化的人,书香门第之家,看着儒雅随和,时时刻刻都挂着和煦的笑容,言行举止恰到好处,看着就给人一种天然的好感,并且这样的人展现出来的心胸还宽广。
但是,事实上真的是那样吗?
那不过是一种外放的气质罢了。
外表,是很能迷惑人的。
这是他对朱瞻壑的第一步历练,也就是心性,只要这关过了,后面的历练,基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后面的历练,基本都是为了给朱瞻壑实际经验。
朱瞻壑听后,却是摇头拒绝了。
“爹,我虽然监国,却是基本都没有做什么,哪里谈得上辛苦。
爹您才亲征回来,尚未休息,就开始处理国事。
爹尚且如此,我是爹的儿子,又怎么能休息。
我现在就下去开始学习!”
“你站住,你有这份心是好事,但也要学会劳逸结合。
你一个稚子,还想跟我比?
给你三天假,你自己安排,去吧。”
朱高煦都乐了,跟他一个开挂的人比?真是有志气。
这些事情处理好,朱高煦这才起身往后宫而去。
全本小说